天博说克罗地亚
天博说克罗地亚
你的位置:天博说克罗地亚 > 新闻动态 > 李富春女儿李特特:高层领导对我感到厌烦,因我频频求助

李富春女儿李特特:高层领导对我感到厌烦,因我频频求助

发布日期:2025-02-04 19:36    点击次数:165

李特特的父亲李富春曾是中央政治局常委,母亲蔡畅则担任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她的舅舅是著名的中共早期革命领袖蔡和森,舅妈是“我国妇女运动的开创者”向警予。在这样一个革命家庭中长大,李特特的人生注定与众不同。

李特特

1923年,蔡畅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与李富春结婚,随后不久便发现自己怀孕。原本蔡畅想要流掉这个孩子,以便全心投入革命,但她的母亲葛健豪坚决反对,表示宁愿放弃工作也要抚养这个孩子。最终,蔡畅选择生下这个孩子,并为其取名“李特特”,以纪念这个特殊的生命。李特特出生后不久,蔡畅便进行了绝育手术。

李特特在8个月大的时候,中共旅欧支部决定派李富春夫妇去苏联学习,因此他们只能让葛健豪带着李特特先行返回国内。直到1928年春季,李富春夫妇回到上海后,才把留在老家的李特特接到身边。

当时,上海正被白色恐怖笼罩,李富春夫妇不得不频繁迁居和改名,以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与监视。李特特在童年时期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孤独和母亲的冷漠。她曾回忆道:“有时妈妈会告诉我,今天得说我姓王,去到另一个地方又要改成别的姓。”我问了原因,妈妈却说小孩子不应该问太多。

蔡畅和李富春

有一次,李富春夫妇经过精心伪装,深夜回家见到了李特特。然而,李特特看到父母的模样,惊吓得大哭不止。蔡畅怎么安慰也没用,为了防止李特特的哭声吸引特务,她气愤之下把李特特锁进了一个黑暗的储藏室。幸好,李特特的哭声惊醒了与李富春夫妇同住的周恩来,他及时赶到,将李特特从储藏室里抱了出来。

事后,周恩来对蔡畅表示:“要耐心引导和教育,急躁是无效的,体罚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看看,这么炎热的天气,把孩子锁在黑屋里,你们不心疼,我可真心疼!”

在那个动荡的时期,李特特自小便培养了言行谨慎的习惯,长大后还主动为父母的革命活动提供掩护。李特特曾提到:“我在4岁时就已经参与了革命工作!”

李富春、蔡畅和李特特

1938年,中共中央作出决定,将一批革命烈士的遗孤以及部分中央领导干部的子女送往共产国际在莫斯科设立的儿童保育院接受教育,李特特也被包含在内。抵达苏联后,李特特进入了位于莫斯科郊区的莫尼诺国际儿童院。

1941年,随着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李特特和其他一些国际儿童院的年长孩子们被组织进行军事训练,准备作为预备军参与战斗。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李特特还在医院照顾伤员。除了每天为他们换药和喂饭,他还需要将成筐的断肢收集起来进行埋葬。李特特曾在零下40℃的严寒中,与莫斯科的市民们一起挖掘反坦克壕沟……

直到1944年,李特特才重新回到学校,进入了莫斯科鲍曼工程技术学院。1948年,她又转学到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进行深造。24岁时,李特特与一位俄罗斯青年结为夫妇,一年后,她迎来了一个可爱的混血男孩。

1952年,李特特在莫斯科吉米辽谢夫农学院完成学业后,与丈夫回到了祖国。尽管李富春和蔡畅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但李特特并没有享受任何特殊待遇。在父母的支持下,她带着刚满3个月的二儿子前往北大荒进行开荒,整整待了三年。

蔡畅和李特特

李特特的配偶被派往北京的电信局工作,由于他不会说中文,且与李特特长期分离,两人的沟通逐渐减少。到了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受多重压力影响,李特特的丈夫最终与她离婚,并回到苏联。

1955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创建了原子能应用研究所,专注于研究核辐射中的放射性同位素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李特特被调回北京,担任研究所的情报翻译。她利用自己扎实的俄语功底,广泛搜集苏联及全球在原子能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一个资料库。1964年,我国成功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李特特在这一成就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李特特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退休。那时,国家为她配备了一名保姆,并为她安排了一套宽敞的三居室。虽然她可以享受悠闲的晚年,但她并不满足于此,决定全力以赴地参与义务扶贫工作。

晚年的李特特

1989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主要目的是筹集资金来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李特特主动请缨,担任基金会的常务理事。在基金会尚未正式挂牌之际,她便慷慨捐出了5000元。

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之初,国家仅拨款1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基金会的章程规定其为非盈利性民间组织,严禁从事任何商业活动。这使得资金问题成为基金会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筹集扶贫资金,李特特不得不四处奔走,四处寻求支持。李特特回忆道:“为了说服捐助者,我们常常‘口干舌燥’,‘疲惫不堪’。”我这位六七十岁的老太太,平时可从未向别人要过钱。但为了帮助那些贫困的人,我也只能‘厚着脸皮’了!

李特特手里有许多电话簿,里面记录了中国政界高层及其子女的手机和家庭电话号码。她曾调侃道:“我爸爸以前和这些人关系密切,常常联系。不过现在他们都不太愿意接我的电话,甚至有些厌烦我,因为我找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乞求帮助’。””

李特特(右)

在1988年至1997年的9年间,李特特尽管年事已高且身体虚弱,仍然先后走访了全国13个省份的40多个贫困县,为这些地方争取了价值1600万元人民币的经济支持,帮助万余人脱离贫困。她把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与援助带给了贫困地区的人们,重新点燃了他们心中的希望!

李特特不仅彰显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在追求自己的理想:让人民摆脱贫困!为了表彰她的杰出贡献,中国扶贫基金会特地授予她“终身理事”的荣誉称号。

李特特于2021年2月16日因病去世,享年97岁。

#深度好文计划#